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到国际中文教师,曹瑞红(2010级校友)一步步成长与进步,深耕在这片园地已十年。这十年,是罗马尼亚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她与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共同成长的十年。
“稳扎稳打”,让中文走进更多课堂:
2014年,怀揣着对中文教育的热爱与梦想,曹瑞红只身来到罗马尼亚,在巴克乌费迪南德一世国立高中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成为了这所学校的第一位中文教师,也是巴克乌这座城市当时唯一的一位中文教师。
学校对中文教学十分重视。曹瑞红的第一次中文课,校长、中文课负责人和当地电视台记者都来听课,这让她感到“压力山大”。然而,一句因为紧张产生的口误,反而让课堂氛围一下子轻松起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对课堂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校长也为曹瑞红展现出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曹瑞红大受鼓舞,学生们表现出的对中文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热情,也激励着她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反思、总结,工作开始渐入佳境。
作为彼时当地唯一的一位中文教师,曹瑞红注重“借势”——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从活动参与者转变为活动策划者,从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
在学校里,曹瑞红会关注其他外语学习者,将他们争取为她的潜在“客户”;在社区中,曹瑞红致力于将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当地民众,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中文和中国文化。曹瑞红还积极与当地相关部门沟通,协同各种力量助力中文教育发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学校的中文课吸引了200多名学生参与,各类中国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因地制宜”,助力中文教学扎根本土:
2016年秋天,曹瑞红转到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工作,下一年,曹瑞红也从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成长为了一名国际中文教师。
在日常教学之余,曹瑞红帮助孔子学院制定中文教学大纲。她根据“以考促教、考教结合”的思路,建议在教材上首先统一选用《HSK标准教程》和《YCT标准教程》,根据学生的中文等级进行分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真正适合当地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在她的有力协助下,《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学大纲(试行)》顺利制定并实施。
2017年,中文纳入罗马尼亚国民教育体系。为了解整个罗马尼亚的中文教育概况,曹瑞红深入到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和各中文教学点进行调研,完成了“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基本情况调研”工作。《罗马尼亚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研究》是李立教授和曹瑞红共同主编的首部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国别化论著。论著撰写之时因为人手稀缺,曹瑞红在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熬夜编写稿件、凌晨两点后入睡在那段时间成了常态。夜深人静之时,当沉重的压力感袭来,曹瑞红有时也想过放弃。但当看到论著出版,收到同仁们发来课题邀请的那一刻,她不禁给过去的自己默默地“点了个赞”,庆幸自己最终坚持了下来。
此后,曹瑞红主动参与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在“通过科研助推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中文为桥”,带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这些年来,最触动曹瑞红的还是担任“汉语桥”比赛指导老师的时光。在指导过程中,曹瑞红接触到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了解他们学习中文的故事,发掘他们的特长,见证他们的成长。
2019年,曹瑞红负责指导三名学生参加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罗马尼亚赛区)预选赛。备赛期间,曹瑞红不断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学习中文的故事,给他们录音、录视频,一遍遍做示范,挖掘学生们的潜能。曹瑞红还根据学生的中文水平“量身定制”参赛项目,对于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建议他们表演相声、快板、绕口令等语言类才艺;而对于中文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曹瑞红会建议他们选择舞蹈等舞台表演效果较好的才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三位同学分别荣获了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生们通过“汉语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而曹瑞红作为一名中文教师,也在讲述学生们的故事。2021年,曹瑞红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题为《罗马尼亚中文“学霸”养成记》《追梦中文,不负韶华》两篇文章,分享“汉语桥”选手的故事。文章一经刊登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学生们备受鼓舞,学习中文的决心更加坚定;同事们也纷纷与曹瑞红联系,表示文章引起了共鸣。不仅如此,曹瑞红还倡议老师们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访谈并记录下来。如今,这些故事都收录在曹瑞红主编的《罗马尼亚中文教育故事剪影》一书中。
从2014年至今,曹瑞红把近十年的青春与时光奉献给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这期间,她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情谊,也收获了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面对未来,曹瑞红将带着这十年的印记,继续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她深爱的这一事业之中。
(来源 语合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