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慈英,女, 1966年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现为舟山市林科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政协浙江省第八、九届委员、政协舟山市第三、四届常委。浙江省首届女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先进林业科技工作者、舟山市三八红旗手、舟山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舟山市历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最近又被评为舟山市首届科学技术贡献奖获得者。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拼搏。林学系六六届毕业生俞慈英就是这“许多人”中的一员。
俞慈英教授的成功,并不是命运之神的破格恩赐,因为她成功中的每一步都是她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辛勤耕耘结硕果
“学无止境”是俞慈英的座右铭。她从没停止过对学术的无止境追求。一篇篇科学论文发表,都是她心血的结晶。
只要春日辛勤播种,秋日便会硕果累累。俞慈英的辛勤耕耘,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俞慈英自78年以来,曾八次获得部、省、厅、市科技进步奖,在各级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海滨木槿的驯化试验与开发利用》、《木兰科植物筛选、繁殖试验研究》等论文获得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参加了中国林学会树木引种驯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中国环保学会植物园保护分会等全国性学术组织,并分别担任了树木引种驯化专业委员会、树木学分会和茶花分会的常务委员和理事。参加过全国性(含国际性)学术会议20余次,省内各种业务交流会议10余次,积极进行学术交流。
毕业初期俞慈英的工作是指导乡、村、国营林场的采种、育苗、造林、林木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等技术工作为主。1979年开始搞些自选小型林业科研,如国外树种育苗试验、舟山海岛盐碱地的基础调查等等,自1981年始她正式独立承担或主持完成市、省、部各级下达的科研项目。
“六五期间”,俞慈英独立完成了“舟山海涂绿化树种的调查及引种试验”课题,还对舟山市的东海农场等10余个点作了海涂盐碱地生境调查,选取了舟山市原种场等7个海涂绿化及防护林树种的引种试点,采集和测定了223个土壤样本,从72个引种与乡土树种中筛选出13个适宜舟山市海涂种植的防护林及园林绿化树种,为今后的防护林树种选取及其工程建设和舟山市海涂盐碱地绿化奠定了基础。该项目于1985年10月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得1986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期间,俞慈英还做了大量的树木引种驯化工作,包括国内外优良树种和舟山市珍稀乡土树种的驯化。
“七五”期间,俞慈英主持了省科委下达的“沿海防护林研究”课题,选择了定海区石礁柑桔场和普陀山千步沙两个不同立地条件类型的试验点。普陀山千步沙是人们一致认为造林绝对无法成功的海滨沙滩,但经过俞慈英等人的认真研究和艰苦探索,造林终于获得了成功。千步沙滩上如今是绿色成荫,形成了长长的绿色长城,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并为“海天佛国”普陀山增添了一道诱人的景观。另一个试点在石礁柑桔场,柑桔种植面积近1000亩,俞慈英等人在此营造了主副林带共50余条,至今已林带成网,树木成行,为桔园生产起到了显著的防护增产作用。
与此同时,俞慈英主持的另一个课题是“铅笔柏、秃杉等树种海岛适应性试验”,该项研究针对舟山海岛的自然特点,从引种的58种国外针叶树中筛选出10个能适应本地区生长并可供绿化造林之用的优良树种,还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秃杉进行了多点造林试验。她还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业厅种苗站等单位协作有关课题的攻关,其中,“马勒比松、马占思等重要造林树种的引种研究”获得了林业部91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湿地松、火炬松等国外树种调查试验”获得了浙江省8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俞慈英曾多次参加全国林木引种驯化学术研讨会,汇报了引种驯化的研究进展情况,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90年作为由林业部和省林业厅种苗站联合投资的“舟山海岛引种驯化树木园营建技术及树木引种驯化试验研究”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她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之中,牢牢把握住了各个重大环节的技术关键,带动课题组同志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到95年为止,辟园总面积420亩,定植树种501种,具有海岛特色的树木园已初具规模。在建园的同时,共引进国内外优良树种982种,筛选出能适应舟山海岛绿化的用材、经济、观赏、防护树种200余种,极大地丰富了海岛树种资源,并为我省及华东地区提供了优良的绿化树种和苗木,还摸索出了一整套符合舟山海岛实际的树木引种驯化配套技术,为进行成功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俞慈英还对本海岛的国家级珍稀保护树种作了大量的就地保存研究工作,对84种外来珍惜树种进行了迁地保存研究,使海岛植被更具有生物多样性,为保护舟山海岛人文景观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她又参加完成了“木兰科植物筛选、繁殖试验及园林绿化应用”、“舟山海岛松材线虫病疫区树种更新与示范研究”课题的研究,并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奖。此外她还担任了部、厅下达的《浙江省地市级中心苗圃改扩建工程》和《浙江省树木良种基地改扩建工程》两个国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指导并参加了该两项工程的实施工作,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她正忙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存技术研究》等数个课题的主持与参与工作,已初见成效。
平朴淡雅亦寻常
俞慈英说:“我为人做事的原则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凡是与俞慈英初次谋面的人,可能都难以把她和想象中的她联系起来。未见她之前,不免有些紧张,然而见了她,先前的紧张、拘束和正式都成为多余。她没有领导的派头,没有专家的矜持,采访中,觉得她亲切爽朗、平易近人。与她交谈,就会发现她思维敏捷,眼界开阔,言谈充满着睿智,浑身洋溢着知识女性的活力。
俞慈英的确是女强人,但她不是那种工作干得好,生活却不尽人意的事业型女强人。她是一位善良的母亲,贤慧的妻子。和她交谈时,她所表现出的谦虚和随和使人想到一个人能够在这么多荣誉面前仍保持着这样一种平和的心态,这已经是极大的非凡了。
人们常说,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善良、贤慧的女人。那么一位成功的女人背后呢? 当问及这个问题时,俞慈英自豪地说:“我很幸运,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和丈夫是大学同窗,我能如此得心应手地工作与他的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俩有时都忙得不可开交,这种情况下得看一下谁的事情更重要,对方就只好做出牺牲,无私奉献喽! ”
真实的生活不会如此简单,作为一位事业女性,不仅有许多常规的工作要去操心,还有一些女人的特殊压力。这是成功路上必经的考验,有多少进军者在这里败下阵来,可是俞慈英却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老子说:“至人只是常。”这是一种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也就是这句话造就了俞慈英的平常心。她放弃了多少休息时间去搞研究,又不把这看作奉献;她平时忙得连收拾家务的时间也没有,可她也不把这些事当作牺牲。所以她是可敬的,是位真正而平常的开拓者
四十年回首情亦长
时至今日,40多个春秋已悄然而逝,但俞慈英仍保持着对母校的无限眷恋和美好的印象。她常常想起和她一起同窗苦读的学友,给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领导和老师,怀念那时浓郁的学术气氛。“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这首歌对当今的学生来说已然陌生,但当时却深深感染了包括俞慈英在内的一代大学生。俞慈英的成功是浙江林学院的骄傲,俞慈英无疑是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的优秀学子的典型之一,她的人生经历在向我们诉说着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有顽强的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为俞慈英喝彩,也为俞慈英企盼。愿她像苍鹰一样在蓝天翱翔,奋力搏击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