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阳,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在浙江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99年10月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2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近四年来,指导博士生17名、硕士生3名,共获科研经费1100余万元,近6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6篇。现主持植物生态生理与分子遗传实验室,主要从事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应母校邀请,3月31日下午,我校优秀校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春阳回校与学弟学妹进行了座谈交流。 李春阳介绍了自己从母校毕业后求学与工作经历、目前的研究方向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与学弟学妹们交流了学习、做人、成才的道理。作为一名认真严谨的学者,他的谈吐中肯实在又幽默风趣,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烁,给同学们以极大的鼓励和有益的启发。
在母校期间,李春阳还与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与学术交流;与原林学系退休老教师在东湖湖畔共叙师生情谊,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
在李博士回校的几天时间里,笔者有幸与其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了他有关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知灼见,感动之余提笔写成以下文字,希望能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更真实的李阳春。
李春阳博士1989年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在本科期间就立志考研的他,当年如愿以偿地考进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深造,原本需要读3年的硕士课程李春阳只用了2年就完成了,之后他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了3年,1994年开始赴芬兰留学,经过5年的努力,李博士获得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博士学位。一路走来,李博士的求学之路令很多人羡慕,然而在这背后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来到芬兰求学,当第一次来到异国他乡,李博士感受到了孤独,身上只有从国内带来的200美元,靠着这一点钱他要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和许多留学生一样,他也在餐馆端过盘子,洗过碗,但追求知识的迫切愿望使物质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2001年李春阳博士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2月回到阔别长达8年之久的祖国,李博士来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研究所工作。在这之后4年多的时间里,李博士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4年多共获科研基金达1100余万。李博士在与学弟学妹们座谈时说,“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如果让我到清华和北大,我肯定与那些天才没法比。”“一个人选择学校不一定要选最好的,而是要选一所最适合自己发展的。” “如果让我再一次选择,我会仍然选择学习林学,仍然选择浙江林学院。因为这个学科、这个学校适合我的发展。”谈起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李博士风趣地说,由于当时一门心思读书,自己竟然“弱智”到连男女也不分,由此可见李博士在母校求学期间是何等地用功。
“人格的底线在于人的良知”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是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来进行发表。从攻读博士期间到正式走上研究的岗位,李博士已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共计36篇。谈起自己的论文,李博士说,从数量上看不多也不少,但不大在乎论文的数量,在他的眼中,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数量。文章的质量就是生命线,如果质量不好就是浪费资源,李博士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所发表的36篇论文都是发表在本学科前30%的杂志上。
在国外留学的过程中,也让李博士懂得了同国际接轨。如论文是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要讲究规范,在署名时,按照国际的惯例,执笔的就是第一作者,协助的是第二作者,而提供资金、设备、思路就是排在最后的通讯作者。在论文中,李博士要么就是亲自执笔担当第一作者,反之就是排在最后做通讯作者。之所以这样做,这也是因为李博士耿直的个性,他觉得把自己署名为第二作者与事实不相吻合,对自己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把第二作者让出来却可以为他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谈到目前许多论文存在造假时,李博士说:“一个人可以骗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把所有人骗一个时期,但不可能把所有人骗一辈子。造假终究是要被人发现的,作为一名科学家,更要知道人格的底线在于人的良知。”
“凤凰可以飞得和鸡一样低,但鸡却永远不可能飞得和凤凰一样高”
目前,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以后的方向。而李博士曾经也是一名学生,那他是如何选择自己现在从事的研究工作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李博士给出了回答,一经选定,那就要投入兴趣。有人问李博士,如果有一天你做科研,物质上却什么也得不到,那你还会继续做下去吗?李博士说,没有了钱他还会继续做下去,做科研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钱越多反而越烦恼。所以干什么事兴趣总是第一位的,做一件事没有了兴趣有再多的钱他也不会做好。作为现在的学生,就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再为自己的兴趣而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之后,如果要想获得成功,还要有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不是独立而存在的,而是要有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此外,每个人都有缺点,但关键是要看缺点是否是致命的,我们要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好好地研究一番。
在就业问题上,李博士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可能和农民工一样从事体力劳动或一些不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低收入的工作,这是我们社会在发展改革中所必然存在的结果。而我们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心态,“凤凰可以飞得和鸡一样低,但鸡却永远不可能飞得和凤凰一样高”,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记者印象:在对李博士两天的采访印象中,记者发现,这是一个既有着科学家的睿智又有着文人的洒脱的青年科学家,在他带着幽默的讲述中,记者领略到了他学识的渊博、人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