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林学77级周建夷:四年与四十年
【发布时间:2018-03-08 10:24:56 阅读量: 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校,小学的母校、初中的母校、高中的母校和大学的母校,但最不能忘却的、最令人依恋的是那经历特殊年代改变自己命运的大学母校。今年是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建校六十周年,也是我们七七级学子入校四十周年。四年同窗四十年情,心中无比感慨,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四十年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近乎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画卷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工作,主管科技和教育,在小平同志的主持和主导下,力挽狂澜,恢复高考,使得祖国的教育和科研开始步上正规,那一年冬天,关闭长达十一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
1977年10月21日早晨6:30,我正在“知青小屋”吃早饭,听到广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重大消息,即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12月15日早上,手持粉红色的《准考证》,走进考场。捧起生疏的考卷,颤抖的双手紧扼住幸运女神的脖颈,激情一搏,从此改变了人生一世的航船!
1978年春节,终于收到了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临安)的录取通知书。
(母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更名为浙江林学院,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日子留在记忆里,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忘怀的。1978年3月8日,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开始踏上大学之路。
带着亲人的嘱托,
带着泥土的芬芳。
携着美丽的心情,
携着简陋的行囊。
同学相逢自四方,
上下求索来开创。
立德立言修品行,
励志圆梦成栋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四十年前那场高考,不仅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时刻,更是新时代中国“春天的故事”的开始。
求学心切,时不我待,开学之际恰逢下起了大雪。这真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我在寝室楼的东北角,情不自禁地唱起《长征组歌》:
雪皑皑,夜茫茫,
......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
......
革命理想高于天。
只问初衷,无问西东。
只问求真,无问西东。
只问担当,无问西东。
曾记否?77级!
那同窗四年的日日夜夜,
干枯的海绵奔向知识圣殿。
研科学、习外语
勤实践、究真理。
77级学生的到来,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也激发出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焕发了他们教育的青春。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打字机自己刻,师生齐努力,争分夺秒,把‘文革’十年荒废的教育夺回来。那时,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老师关爱学生,学生爱戴老师。这些似乎应验了一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苦且益奋不畏千难万险。
1978年上半年,学校有75、76、77三级学生,是年7月系团总支成员合影。
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
四年的本科学习,其中一年是毕业实习和课题研究,对于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我们,是史上最接“地气”的大学生。
当时,竹类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都师从于南京林学院、亚热带林科所、浙江省林科所的导师。
在安吉县城照相馆合影,有的同学来不及换雨鞋。前排中是亚热带林科所的马乃训老师。
曾记否?77级!
毕业分别的那晚,
互倾衷肠,相对泪眼。
依依不舍黎明的曙光,
急匆匆催起鼓满的风帆。
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母校坐落在苕溪(即南溪)南侧。溪水的灵性秀气、宁静自盈,造就了林学院人好学善思、温敦从容等特点;溪水的随形赋物、柔韧刚劲,又养成林学院人宽容大度、吃苦耐劳等性格;苕溪水流的日夜不息、水形的波光诡谲,又给人通达奋进之思,启迪人感情真谛、召唤人开拓进取,实现人生价值。
亲爱的母校,我们谢谢您!
风雨蹉跎几十年,
相逢今日话从前。
花开桃李同窗梦,
全赖园丁灌溉田。
学生总要毕业离开学校的,而莘莘学子对母校则一往深情。我们77级校友,毕业后的四十年间,共有五次同学相聚,关注母校的发展。每次都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会面,聆听母校领导的报告,深感温暖。
每一届学生都有毕业照,而我们77级的毕业照特别受到母校的重视和厚爱,无论是编纂史册还是宣传母校,两张照片是必须用的:一张是首届学生的毕业照,另一张就是我们的毕业照。
2002年初,毕业20周年聚会,时任学校党委书记陈敬佑报告了学校发展规划。
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2001年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10月8日,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启用。
2003年7月6日,学校机关整体搬迁至东湖校区。
上一条:散文 | 家具043许峰:离别十年,归来我们仍是少年
下一条:书法 | 森防78级汪士华 :新年快乐
【关闭本页】